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立体式”实验教学方法
我系从2005年开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食品工艺学实验》进行了实验教学改革,形成和实施了以书面教材、讲座课件、网络支持、视频辅助的“立体式”实验教学方法。教学过程通过“一个中心(即实验教学中心)、两部大纲、三创模拟、四组优化、五条导航、六只主线、七套教案、八个方面”的“金字塔”式组织,实施和实现教学内容。即:
“一个中心”是指实验教学中心,通过此中心我们可以把学生实验、教师科研、学生实习等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这个平台来服务于综合性实验教学课程,食品工艺学实验课的所有实验项目也都在此中心进行;
“两部大纲”是指食品工艺学实验课是按照两部大纲来进行综合性实验,即食品工艺学实验大纲“工艺部分”和“检测部分”,实验在学生第7学期进行,历时一个月,并且按照两个阶段进行,在此期间学
生将进行50多个食品产品的实验与研发并对生产的产品进行进行理化指标与微生物指标的分析,具体分析的项目根据国家食品卫生标准有选择地进行;
“三创模拟”是指对于学生的“创业”、“创新”、“创造”意识的模拟培养,考虑到本学科的特色,
根据目前的实验硬件条件和产品的市场需要来选择和组织综合性实验教学内容;力求把加强实验技能放在首位,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同学都能亲自动手做实验,考虑到本专业就业的领域范围和各岗位对基本技能的要求,实验内容按照食品产业的环节,实验过程中围绕着四部分内容开展,即食品工厂设计实训(模拟企业设计部门)、食品产品的开发(模拟企业研发部门)、食品加工(模拟食品生产车间)、食品分析检验(模拟企业质量控制部门);
“四组优化”是指逐步实现综合性实验课程的“四个现代化”,即“实验课程管理工厂化、实验工艺控制流程化、实验产品设计创意化、产品师生品评人性化”的构想。每次为期一个月的实验期间,中心成立以中心主任刘金福为组长,中心副主任马俪珍为副组长,教师为成员的课程领导小组,分工协作,形成合力。组长负责课程的统一部署及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方向,授课教师负责实验过程的指导并在实验课过程中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师负责实验室统一管理、视频摄制、后勤保障,学生骨干负责实验课相关宣传报道。并按照工厂实际管理模式建立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如实验制度、安全培训制度、研究制度、汇报制度、总结制度、考核制度等,以此规范教学行为,促进课程开展及课程改革理念的行为化;
“五条导航”是指食品工艺学课程及食品工艺学网站所包括的五项具体内容即“基本介绍、课程描述、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视频授课”之五条导航。网站http://course.tjac.edu.cn/shipingongyixueshiyan/homepage.html可供校内外用户直接点击浏览,网站内容丰富,知识面宽,涉及面广,用户也可通过留言版的留言方式进行互动与交流,现今网站已初具规模。
“六只主线”是指在学生实验能力培养总体构思上,体现实验过程中和谐人性化的六个视角,即“老师的一天”、“学生小组的一天”、“产品品评会”、“实验产品展示”、“专家领导的关怀”、“实验过程中的花絮”,这六个视角贯穿于人性化实验过程中点点滴滴,其中有实验教师的授课状态,有学生辛勤劳动创新的实验过程,有产品品评会的场面及品评食品产品的品评方法,学生的实验产品展示,还有院系领导及专家的关怀指导,还有实验过程中的花絮,这些内容充分贯穿于实验的过程始末,也在食品工艺学网站上以图片的形式得以充分体现,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七套教案”是指在食品工艺实验教授过程中十位教师用到的教案,其中有刘金福、刘铁玲、郭梅、马俪珍、李昀、王浩田、甄润英七位老师编写了七套教案,供学生学习及实验。其中实验主要以农业产后领域,即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为主线,以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理论和技术为具体内容进行实验题目的设计,强调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运用。
“八个方面”是指食品工艺学实验过程中包括的八个方面,其中包括“高新技术方面、水产品加工、粮油加工、畜产品加工、果蔬加工、乳制品加工、食品分析与检测、食品加工设备机械原理”八个方面。课程综合性了《果品贮藏加工学》、《粮油食品加工学》、《畜产品加工工艺学》、《水产品加工学》和《发酵食品工艺学》等各门工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内容。
这种分阶段、多层次、多模式的综合性实验教学体系通过设计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等多种实验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采用自我式、合作式、互动式的学习形式,变教师主导为学生自主,变教师灌输为启发、讨论、互动,变机械式完成实验过程为研究、探索、合作,教师负责实验教学活动的指导、协调、监督、控制与评估等,实验的组织实施由学生完成,学生了解实验背景,自行查阅文献,设计方案,查找数据,撰写实验报告、进行交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且通过模拟现实工作岗位,突出综合实训技能,培养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了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真正实现了实验教学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基于协同配合的实践教学方法
专业协同--专业协同主要解决不同专业间的实验、实训协调问题。包括不同专业间联动和专业内协同两种方式。立足现有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两个专业,尽可能对实验课和实践环节按照专业性质和相关性进行优化、集合、协作,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衔接。时间上,培养方案将相互协同的课程安排在同一时段,把握好课程间的时间衔接。食品科学专业的产品接受食品专业的质量检测,同时后者对前者实施全程质量控制,通过综合实验报告以达到不断反馈提高的效果。持续完善实验课程的教学安排和具体实验内容,在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设计和有机衔接上,突出知识的综合性和技术的集成,制定具体的操作方案,丰富实验内容,使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协同性更加突出。
资源协同--资源协同解决专业之间实训资源的优化协同使用问题,主要为实验产品的协同使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工艺学实验》课程的水产品、果蔬产品、粮油、饮料、畜产食品等实验产品既可满足工艺实验的课程需求,同时又能满足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的《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工艺产品理化分析与检验》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食品感官评价》、《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的原材料使用,达到了最优化使用实验资源的问题。
岗位协同--岗位协同主要解决角色模拟的问题。实训教学的岗位协同,首先,要明确参训学生的业务岗位,做到“一人一岗,各司其职”,使其尽快进入角色;其次,要协调好不同岗位间的业务关系,使学生通过实训,掌握不同业务岗位相互联系、相互牵制的原理。为了使学生尽可能地掌握不同岗位的业务操作技能,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必须实行定期轮岗实训。多角色协同实训以学生小组为中心,以问题或任务为驱动,形成师生互动、师生合作的探讨学习氛围。我们从食品类专业实际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出发,以仿真工厂化结合生产实习、实训的方式组织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按照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产业的环节,主要围绕食品产品的开发(模拟企业研发部门)、食品加工(模拟食品生产车间)、食品分析检验与质量控制(模拟企业质量控制部门)3部分内容设计实验和岗位实践内容。每个部门选择设置具体的岗位,明确应达到的基本能力,开展实验、实习等活动,岗位之间互相协同。如在食品制造实验过程中,安排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作为“质量安全控制员”,设计“关键控制点”、监督制造过程的“关键限值”的执行情况和应该采取的“纠偏措施”等,不同专业相互配合、督促,收到了非常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先进的教学手段是贯彻先进教学理念、实施先进教学方法的有力保障。随着教学实验中心经费投入的不断加大,中心在软硬件设施、课程体系建立、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效。
1.多媒体教学手段
目前,中心全部实验教学均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大量的教学图片、视频音频资料、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软件、教学参考光盘等应用于实验教学中,让形象生动的文字、图像以及视频和音频等媒体信息,调动学生视觉和听觉功能的同时发挥,增加了教学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果。
2.网络化教学手段
中心拥有1门市级精品课程(http://course.tjac.edu.cn/shipingongyixueshiyan)和2门校级精品课程,包括教学大纲、课程内容、复习思考题、资料库等在内的全部教学资源均已上网,学生可在网上查询、预习和复习。同时还设立网上论坛和名师热线,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提出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每周固定半天时间由课程负责人或主讲教师在线答疑。中心设有专人负责网络的支持和维护,运行良好。
发酵食品工艺学、畜产品加工工艺、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保藏学、分子生物学、食品化学、生物饲料与菌肥、生物反应与分离工程等配备有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学生可通过网络终端同步收看教师的授课内容;教师通过计算机也能监控所有学生的操作,并可以进行遥控和远程管理,促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实验教学提供了一个真正高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建设全面、系统的实验考核方法
对学生考核除了检验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和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督促作用外,更重要的是还应该起到促进学生的自学和独立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作用。实验课程的考核以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考核主要指标,改革实验课考核方法,建设全面、系统的实验考核方法。如食品工艺学实验,不仅重视书面的表达,更要考察操作技能和最终实验产品的质量指标、商品性能等实物水平,强调实战性和创新方面的评估。
实验教学考核表 |
预习阶段 |
实验阶段 |
预习报告 |
卫生情况 |
操作 技能 |
实训产品质量 |
实验 报告 |
其他 |
品评质量 |
创意设计 |
10% |
5% |
20% |
15% |
5% |
40% |
5% |
综合实验教学评定考核方法 |